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首页广告 > 艺术名家推荐 > 正文

 吉武昌艺术简历 

时间:2020-07-20 13:11:26   来源:中国家庭美容网艺术名家推荐频道    编辑:唐映林

       吉武昌,陕西渭南华州区人,1988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曾任原陕西理工学院(现陕西理工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现为陕西省美术家协会 理论委员会委员、陕西理工大学方济众艺术研究所常务副所长、陕西省山水画研究会汉中分会主席、市美协副主席。多年来主要从事中国书画教学、创作及理论研究。近些年主要进行长安画派与方济众艺术研究,先后出版学术著作三部。国画作品曾先后多次参加省市及全国美术作品展,曾获省展各等奖多次,中国美协铜奖、佳作奖各一次。论文曾获教育部艺术教育科学论文二等奖一次,主持省厅人文社科项目多项。曾先后在《文艺研究》、《美术观察》、《美术博物馆》、《陕西国画院院刊》、《陕西美术》、《陕西日报》等刊物发表论文许多篇。先后应邀参加了“陕西省中青年山水画名家邀请展”,“美术报第六届艺术节系列作品邀请展”,“陕西省山水画研究会名家邀请展”,“尊道重师-陕西省书画名家邀请展”,“2017’一带一路’欧亚国际文化艺术展”,“当代陕西中青年山水画名家提名展”等;先后主持举办作品展览数次,许多作品被收录各种专业作品集,许多作品先后被中国国家博物馆、陕西美术博物馆及国内外友好人士收藏。
 

对当代中国画文化生态审美的阐释
吉武昌
 
      【摘要】文化生态学是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其主旨突出文化多样性,强调人与自然、社会及人之间和谐相处。当代中国随着绿色文明建设的持续开展与生态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随着民族复兴的社会转型与变革,在艺术领域对作为民族文化经典标志的中国画学的文化生态审美阐释与解读已是大势所趋。体现在中国画艺术根性“天人合一”的文化哲学观恰与文化生态学核心本质相契合。对中国画艺术的文化生态审美诠释与构想将会以其生存流变的自然与社会环境回顾前瞻为宏观构思框架,试图引导学界以自然生态思维智慧去寻求中国画的文化生存状态与前景,进而提出具有东方文化生态审美意义的理论模型与创作实践方式,从而推动中国画艺术的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中国画    文化生态    诠释     构想

      
        随着对“现代文明”的反思与批判及现代生态学研究的兴起,人们已自觉地将科学研究所提供的生态思维与方法渗透到了人的世界观和生存体验中。因而在上世纪50年代产生了“文化生态学”⑴。“文化生态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其本意是从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研究文化产生、发展、变异规律的一种学说”⑵。文化生态学主张文化多样性和整个文化系统和谐发展,视文化圈为一个大文化生态系统,这个文化生态系统,是一个由影响文化产生、发展的自然环境、科学技术、社会组织及价值观念等量变共同构成的完整体系。文化生态学的特点是以生态学为主要方法的文化学,和以文化为研究对象的生态学。文化生态与生态文化不同,文化生态学研究目的在于“寻求不同民族文化发展的特殊形貌和模式”。建立在中国文化哲学体系“天人合一”的终极宇宙观本质上要求中国画艺术始终把自然与社会、心与物、超越与内在视为一个连续的整体。中国画理论与创作实践中所具有的东方文化哲学思维与方法,体现在气韵说、元气说、整体说,写意说、一画论、外师造化终得心源论,解衣盘礴论、形神兼备论、养生论等,几千来一直是中国画生存的精神根性所在,而这种文化哲学观恰恰与文化生态学的核心精神价值主旨相契合。从文化生态审美角度审视中国画千年来作为中国文化主体的演变轨迹,比照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中国文化艺术的生存与发展状态,我们总觉得而且确实深切感受到中国画艺术在近当代社会结构变革及文化演择过程中所遭遇的特别生存尴尬与发展迷惑。
 
 

         中国画是中华民族的经典文化标志,是东方文明坐标,其闲散、舒适、静美,其哲学的、诗性的、写意的、书写的、心灵情感自由的本质是自然宇宙本性的艺术外化,是最能阐释中国文化、最适合中国人文艺审美心理结构的一种艺术形式,因而中国画的文化精神直透中华经典文化精髓,其精神内核与美学标准与中国文化血脉相同。中国画的文化生命,于微观阐述,是画家本体的文化生命状态;从社会学范畴诠释,则是精神、流派、风格语言的统一体。作为中国画文化生命本真存在的世界,乃是纯生态与人文生态世界的互为关联与相互交织;同时,中国画文化生命体又有其相对独立之自律性空间存在。中国画以自然为文化生命的艺术本源,其题材界定之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分体本身便有生态文化特征。用文化生态思维方法考究解读中国画,能引起我们对中国画本体生存与发展的深切思考。首先,中国画艺术的文化生态基础是构成生态意识对我们自身与自然的直觉感悟与直接体验。中国画本体及文化功能中所要求的精神、审美、形象、经营、笔墨及文化政治、社会道义情感诉求等方面都从这种意识中自然而然的体现出来,其必须遵循的原则是艺术家生命本真的自我实现与建立在文化生态基础上的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而这永远是人类共同追求的至真至美至纯的审美境界。其次,站在中国画艺术的文化生态立场上阐释中国画价值与意义则是要强调各种具有生命本真的艺术形式的多样,其文化文明不分优劣加以认同;平等看待所有艺术生命与自然、所有艺术生命存在的价值利益与自己的利益相互关联,关爱自然主题是人类实现个体自我实现的前提,发展生态理想是人类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部分。体现在中国文化生态意义上的中国画艺术为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化艺术形象展示了一个美好的理想栖息地所在。创作与实践、体味与感知、欣赏与把玩,实则潜移默化地培养一种能够理解艺术自我与社会及自然世界不可分割的联系的健全人格,从而实现人的内在自然与外在自然的和谐。再次,对中国画领域纯碎缺乏生命意义的媒材、工具理性加以批判,强调精神启蒙或用中国画诗意表述的人文性取代工具理性,从而提升中国画生命质量和形式经营存在意义。另外,对中国画的文化生态阐释与解读不是把玩抽象的无趣的理论游戏,而是要在当代伟大的民族文化复兴与变革的艺术实践中发出真实的声音!

 
        晚清鸦片战争及“五·四”新文化运动直接左右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剧烈转型与社会文化观念的巨大变革!新文化观念主导下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种企图以文化拯救国运的文化宣言!其功绩不可否认!然而用社会发展学思维、以机械唯物主义观点论断“‥中国画学至国朝而衰败极矣…”(晚清康有为语,到陈独秀的)“若想把中国画改变,断不能不采用洋画写实的精神”,其实是民族虚无主义表现。陈康二人的中国画“改良论”实质上成为一种游离于中国画生态本体之外的政治口号式说教。由于两人的政治身份及社会影响,“改良论”被人们误以为是中国画的“创新论”。现在看来,陈康二人论调是事实上形成上世纪中国画文化生态危机的主要理论根源。如果说康有为、陈独秀所谓中国画创新改良论只是间接起到了一种社会功能政治文化层面上的口号式说教作用,那麽徐悲鸿、林风眠等则是在中国美术领域内直接以西方文化理念主导促进中国美术教育体系不断走向西化的身体力行实践者。“弱国心态”作用下的文化救亡与政教启蒙,导致二十世纪中国画遭遇的尴尬是“…不得不在截留了本土文化历史之流的特殊社会条件下更新转型,不得不在民族国家追赶现代化的特定历史时期里背离中国文化的深层价值…中国画实现自我超越的形而上精神,本可以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发挥修养人心和和谐社会的功能,却未来得及实现功能转换就已被批得七零八落难以重新捡拾起来了。”⑶尽管有黄宾虹、陈师曾、潘天寿、傅抱石等于本土文化的执着坚守及在传统内省中勇于求变的伟大实践,并取得了传统中国画形态向现代艺术形态的价值观念转变,然而社会潮流左右下形成的民族审美心理结构的变异和文化认知心态的殖民化,终使中国美术教育体系严重西化而成大势。加之五十年代意识形态主导下以行政手段推行前苏联的美术教育体系,再次造成二十世纪中叶以来作为民族文化经典标志的中国画艺术的文化生态品味的偏失…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伴随着中国政治文化体制的不断民主,社会经济的快速迅猛发展,中国画坛获得了一个历史上空前开放的自由探索时期,这样的环境保障了中国画学界从事理论研究、创作实践的合法性。然而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是,过度自由和市场功利所导致的利益纵欲在中国画界已呈泛滥之势。西方文化全球化之现代性使当代艺术充斥着文化话语霸权色彩,以西方中心主义思维与语言形成的现代与后现代艺术,已造成对民族的传统的生态文化环境与土壤的不断侵蚀。后现代艺术在不断颠覆传统艺术典雅优美的同时,又压抑了本土艺术独立创造的基本精神。当代中国画坛兴起的各种所谓“新水墨”、“现代水墨”、“都市水墨”、“抽象水墨”、“符号水墨”、“观念水墨”等等之以西方观念与形式主导的所谓中国画创新样式已形成了与纯生态中国画艺术的严重对立!于是,无目的、无操守、无价值标准的视觉艺术表达变成了对本土艺术生态经验方式的调侃与报复;而科技霸权和信息革命带动与影响形成的人类新的心理机制与行为模式、工具理性主义正在引导人之精神与人性不断走向异化;市场化商业化进程在促使社会不断迈向繁荣的同时,也不断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以经济为中心的政治诉求,不自觉地牵引着诱导着人们将金钱资本放在了首位…现实的功利麻木了人们的信仰与执著,资本操持消解了艺术人精神指向与目标。今日之中国画已不可避免地进入功利化、世俗化及社会大众化时代!凡此种种直接导致了其作为经典文化意义担当的日渐衰退、文化根性的断裂与文化精神的缺失,文化伦理、品格心性与传统的整体的中断和大面积沦落,文化审美情趣、审美指向、审美意义与精神价值追求的迷茫和偏离。因此,用文化生态审美解读当代中国画生存空间状态,并用生态智慧思维对当代中国画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反思,探究其作为民族文化经典标志于当下社会新的时代意义的诠释,探究其最能适合国人文化心理机制与文化审美结构的“绿色创作形式”和最能适合当代社会的人文积极因素,探究其审美影响人类社会、自然生态的生存方式与消费方式,探究其本体生态语汇的文化诉求及在当代艺术生态价值与评判标准的确立,探究真正促成学界对其本体意义的研究与文化战略意义的定位…
 
 

        在当代,建立绿色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的可持续科学发展观,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流观念。对现代文明的反思与批判已使人类将目光投入到一种更加健康完善的新的生态文明的文化运动中。新世纪的中国,随着国家经济文化建设的持续深入,应用于自然科学生态文明中的绿色文化建设使人们对自身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有了更高标准与要求。绿色生态理念引导社会,告诫人们,一切有意义的人的生存理想和精神宗教的最高境界都是为了求得人心的纯美富足健康和祥和自然宁静。近年来,为贯彻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共建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中国美术界以各种有益的艺术方式、艺术活动、艺术行为参与到国家经济与文化发展要求的各种绿色生态文化建设中。比如由国家林业局与中国美协共同主办的“倡导绿色生活、共建生态文明全国美术作品展”;由国家绿化委员会、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水利部、中国美协等主办的“同一条河·全国中国画作品展”等等。这些重大展览是美术界以艺术形式主动投入到国家绿色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引导生态文化建设持续发展生动的艺术实践尝试;另外还有按照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战略规划,以各种相关课题及行动对民间美术生态进行的整理、挖掘及归类研究;再次,少数艺术家以个体或团体行为参与的各类绿色环保、生态建设的相关公益活动。但需要说明的是,这些由官方或者民间个体参与的艺术活动与艺术行为,只是从生态文化角度用艺术形式做的一系列直观的视觉艺术实践尝试。而从文化生态学角度以理论文本形式对中国美术特别是中国画学的文化生态审美系列研究目前能散见到的理论文本仅有《中国绘画六法生态论》、《太阳的魔语—人类文化生态导论》⑷。作为一种新兴学科,一种有深度的生态哲学,文化生态学引导人们将考问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深度关联升华为人类性思考的生态智慧,这种整体性的智慧思维将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其思考的核心与根本。由此可以说,将中国画艺术建立在纯碎哲学意义上的文化生态审美意义解读,是力求通过其对人的灵魂提升功能与效应,从而担当艺术责任意义,完成个体、社会和自然之间的一种新的平衡与和谐关系,同时,以文化生态思维方法,通过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对中国画本体全新阐释解读,使人们从不同方向,不同视角关照中国画艺术,进而探究当代中国画健康发展的新途径。当前美术界关于“建构中国当代艺术价值体系及评判标准”问题的讨论,实际上是对中国画生存价值取向的深度担忧与生存意义的深切反思。笔者以为,随着绿色文明建设的持续开展与生态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在艺术领域对作为民族文化经典标志的中国画艺术的文化生态审美阐释已是大势所趋!传统的中国画论及当代兴起的各种画理缺乏对中国画学的文化生态基因及整体生态环境的交叉研究,缺乏站在人类社会稳定和谐意义上对作为东方文化形象标识的中国画本体自然纯碎的文化生态深度战略意义诠释研究。因此,用文化生态审美思维,打破单纯的狭隘的中国画研究思路,将新兴学科与中国画本体研究交叉互融,强化中国画艺术的文化生态统领指导;通过对中国画文化生态身份界定、中国画沿革的自然生态、社会环境生态、画理与画史的文化生态、文化伦理生态、文化哲学美学生态、艺术审美创作生态、中国画学教学与教育文化生态、媒材与工具演化的文化生态、艺术展览与批评的文化生态、艺术市场的文化生态等文化生态链系列解读,形成一种当代东方文化视野下中国画艺术新的研究格局与发展态势,从而真正提升当代社会对中国画纯碎意义上的文化生存认知和中国画本体文化生态的发展指向确认。
 
 
        由于中国画产生的特殊背景,其独特的文化哲学内涵、审美价值、思维模式和实践方式等将会赋予当代文化生态学以新的理论形态。艺术的历史不等于技术进步史,艺术无所谓先进性。体现在中国主体文化心理结构“天人合一”的特质以自然与人文生态的智慧哲学保障了中国画艺术文化优势的延续,而中国画创作实践与审美欣赏中所反映出的养生品格是最能适合人类生存的精神标尺和审美愉悦体验。对中国画的文化生态审美阐述与构想是将“文化寻根”作为本源,以对其本体进行前瞻回顾构思学术框架,试图引导学术界用自然生态思维智慧寻求中国画的最佳文化生存状态,进而提出具有文化生态意义的的中国画学理论体系与实践方式。唯其如此,才能真正通过对其具有东方文化生态美学的调理,确保在中国主体文化上的健康生存和在全球文化相融中的独立。
 
 
免责声明:本文转发网络,仅代表作者、用户个人意向/观点,本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上一篇李百战艺术简历
下一篇:最后一页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