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家庭 > 正文

 被用错的“延迟满足”,已经害惨了好几代孩子!  

时间:2023-11-20 15:25:03   来源:育学园   编辑:tangyinglin

小的时候总是盼望着长大, 因为“小孩子才需要等一等,成年人当然是立刻马上。

那些未经驯化的人类幼崽们,带着不加掩饰的欲望向这个世界伸出双手:“我要这个!我现在就要嘛!”,满足不了就开始哭闹。

万一你妥协,又担心这孩子被宠坏,以后得寸进尺、无法无天,管都管不住可怎么办?

这时候“延迟满足”四个大字,像育儿圣经一样,横空出世。

看到这则新闻,有的网友自诩新一代父母,表示带孩子就是不惯着。

但是,对于孩子内心的需求,我们真的足够了解吗?

01

被断章取义的“棉花糖实验”

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设计了一项“棉花糖实验”,规则如下:

1、孩子们可以马上吃掉面前准备好的棉花糖,但没有奖励。

2、如果能够等研究人员回来再吃,会额外得到一颗棉花糖作为奖励。

3、等不及的话,可以按铃让研究人员返回,接着再吃掉糖,但同样没有奖励。

实验结束的 18 年后,研究追踪发现,那些擅长等待的孩子,未来的职业发展更容易成功。

依据这种等待中展现的自我控制能力,米歇尔教授提出了“延迟满足。”

这个结果,让很多人认定在孩子有需求的时候,应该适当地“延迟满足”,试图让孩子更有自控力和远见。

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延迟满足教育理论被很多人误用了。

02

什么是真正的延迟满足?

“延迟满足”英语是“deferred gratification”,直译就是“推迟的满足感”。

《养育的选择》一书中,认为“延迟满足”在发展心理学中,指的是人的一种能力。

具备这种能力的人,可以等待合适的地点、合适的时间再做想做的事,反映了自我控制或克制欲望的能力

所以,真正的“延迟满足”其实是一种个人能力,并不单纯是“延迟满足孩子需求”的意思。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棉花糖实验中,对于什么时候吃棉花糖,掌握决定权的是孩子。

但很多时候我们用错“延迟满足教育法”,决定主体被调换为父母,“延迟满足”反而变成了控制孩子的手段。

比如,孩子看见桌上的点心想吃,你让人家“等一会儿,先把饭吃完,再吃点心”。

换个情况,却又总催促孩子“快点快点,不许磨蹭,赶紧把衣服穿好再出去玩!”

这样互相矛盾的指令,弄得孩子晕头转向、不知所措。

最终,听话的孩子获得夸奖,不服从的孩子则被谴责。

孩子作为独立个体的独立意志,变得越来越淡薄,取而代之的是父母的意志。

03

如何正确做到延迟满足?

正确做到延迟满足,必须要了解自身孩子的发展情况,针对不同的情况做出不同的反应。

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适合“延迟”来满足的。

1、对待低龄宝宝,尽量不要延迟满足

不同年龄的孩子,对等待的时间的接受度是不同。

比如小婴儿没有稳定的时空概念,哭泣的时候没有及时得到抱抱安慰,对他们来说等于永远不被满足。

在棉花糖实验中,大多数不满 4 岁的孩子都不能延迟满足自己的需求,他们会在 30 秒内就按铃,或是一点点地吃掉棉花糖。

所以在孩子 3 岁之前,要尽可能不设条件地去满足孩子的身心需求,饿了要喂、哭了要回应,由此建立起亲子间早期的安全依恋,之后孩子才能建立起对外部的信任感和安全感。

否则,一个从未被满足过的孩子,很难有能力去自控和“延迟”。

2、延迟满足的形成关键,是充分地及时满足

研究表明,那些平时比较容易得到棉花糖的孩子,更能经得住眼前的诱惑,更容易主动延迟满足。

相反,经常无法轻易得到棉花糖的孩子,就会看起来更加缺乏自制力,目光更短浅。

就像那些父母在场时,显得很乖、很有“有自制力”的孩子,一旦脱离父母的视线,放肆地吃糖、喝饮料、看电视,像变了一个人一样。

一直不被满足的孩子,他们会长期处于稀缺心态之中,越缺乏什么,就越对什么在意

而那些幼年时能够被很好满足的孩子,更容易获得长久的安全感,更有底气等待和拒绝。

3、把延迟满足的掌控权交给孩子

在训练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时,除了底线问题,我们可以试着把主动权交给孩子

要不要等、等多久,这些都可以让孩子自己决定。

而我们家长要做的,是带着孩子“学会等待”——

第一步,先和孩子沟通“等待”的规则。

比如公共场所需要排队,随意别人的玩具要被制止,日常点滴都可以进行规则意识的强化。

第二步,接纳孩子的情绪。

我们认可孩子内心“想要”的欲望,然后在坚守原则的基础上,帮助孩子找到解决方案。

比如孩子闹着要买玩具,但我们事先没有计划,可以说:“妈妈知道你很喜欢这个玩具,现在就想买,但我们今天钱带少了,得先买菜,再看钱够不够买玩具”。

如果孩子表示还是想买玩具,价格也合适,可以推进“等待”:“这次的确没带那么多钱,今天先回家,如果明天你还是很想要,那就再来买”,记得要说话算话。

以上,如果整个过程不是以孩子的意志为主选择延迟的,那么所谓的自控力训练,只能增加孩子的匮乏感,没有被满足的的欲望,很可能会产生报复性的反弹。

4、不要刻意考验孩子

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延迟满足再研究”小组,把传统的棉花糖实验改为了两步:

在第一步中告诉孩子,如果等待,将得到“更好的蜡笔”,第二步则沿用传统的棉花糖实验。

实验者把孩子分成两组,A 组由“可信的大人”主导,在第一步中兑现了承诺;

而 B 组孩子则由“不可信的大人”主导,无论孩子无论是否坚持到最后,都不会得到奖励。

结果在第二步的实验中,A 组孩子延迟满足的平均时间达到了 12 分钟,而 B 组只有 3 分钟。

结果是意料之中的,刻意的训练破坏了孩子对世界的信任,也破坏了他们的延迟满足能力。

家长守信,也是孩子能够做到延迟满足的关键。

希望我们在和孩子沟通好规则和条件之后,能兑现自己的诺言。

对于孩子的需求,如果可以满足的,请不要故意设置过多阻碍。

如果不能满足,和孩子正面说明原因,一起找到解决办法。

请别让我们的孩子觉得你不爱他,或者是他不值得被爱。

如果你不知道怎么和孩子互动,5 天时间,我们手把手教你~

戳下图↓↓↓ (适用于 0-2 岁育儿家庭)

-广告-

免责声明:本文转发网络,仅代表作者、用户个人意向/观点,本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