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书画 > 正文

 黄宾虹一生研究中国美术史的精粹,浓缩在这本传世之作中  

时间:2024-03-17 11:08:02   来源:群学书院   编辑:tangyinglin

从上古形神、鸟虫文字,到汉代的画像砖与石刻、六朝的山水画、唐代绘画的气韵、宋代的士大夫画与院画、元明写意、清代复古……我们都知道中国绘画艺术精妙绝伦,气象万千。但很多时候,我们想要透彻了解中国古代绘画美学,却常常无处下手,不知从何处开始。

这个时候你或许需要一本《古画微》,让画坛巨匠黄宾虹用一本书带你走进中国绘画史。

黄宾虹先生不仅是一代国画宗师,更是一位著作等身的美术学者。本书是他探寻、阐发中国古代名画精微奥秘的绘画史著作。作者依画史先后展开论述,从上古三代图画实物开始,阐述各个时代的代表性画家及其风格,讲述历代绘画之精意,并且梳理其中的脉络、画家的师承、风格的流变。全书见解独到,文字精审而见性情,是研究中国绘画史的经典,一本简明中国绘画史。

黄宾虹先生在这本书中,依画史先后展开论述,从上古三代图画实物开始,阐述各个时代的代表性画家及其风格,讲述历代绘画之精意,并且梳理其中的脉络、画家的师承、风格的流变。全书见解独到,文字精审而见性情,是研究中国绘画史的必读经典。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中国美术史学泰斗王伯敏评价《古画微》是“一本具有学术价值的简明中国绘画史”,更有学者对黄宾虹先生在《古画微》中所论画理给予“无人可及”的高度盛赞。《古画微》原文以文言文写成,特邀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传席作序,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绘画史领域专家邵军、中国美术史研究者王怀志为本书进行注译,以更好地帮助读者理解著作中的精意。

点击小程序即可购买

关于《古画微》的几个问题

文 | 陈传席

本文节选自著名美术史论家陈传席教授为本书撰写的导言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01

“微”是精深、精微、奥秘的意思。“古画微”就是古代绘画的精意,或古代绘画的奥秘精微之意。《古画微》出版发行时的广告词中说“探抉唐、宋、元、明名画精意”就是这个意思。广告词发表在《艺观》杂志上,《艺观》由黄宾虹编辑,协助者是他的妻子宋若婴和亲人黄盎然等。所以,这段广告词有可能就是黄宾虹亲拟,至少是他完全赞同的,这是无疑的。

几乎所有研究《古画微》的学者和所有出版《古画微》的机构都一致说,《古画微》是一部“中国绘画史著作”“中国绘画通史”。其实这不是著作者的本意。

《说文解字》云:“微,隐行也。”段注又曰:“微,匿也。”著作者意在“探抉”隐匿在这些“名画”之内的“精意”,这里有更深刻的含义。所以,它不叫“古画史”,而叫“古画微”。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我们读《古画微》,首先要“解”著作者赋予它的“其中味”。

本书内页展示

02

如前所述,一般学者和读者都说《古画微》实际上是一部短简的中国绘画史。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古画微》之《出版说明》中便说:“《古画微》,中国绘画史著作,黄宾虹撰。”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古画微》也说它是“中国绘画通史”。基本上是对的,但书名为“古画微”,意在探抉中国古代绘画之微妙精意,其主观性较之一般画史著者为强。

但论述不能空言无依,所以作者依画史先后论述从上古到明清绘画之精意。因而画史之实,是必须通晓的。黄宾虹花费数十年时间,研究中国绘画史,当时是精通中国绘画史的专家。更重要的是,他边研究边实践,他对传统绘画的内涵深意,更是深知的。他根据画史的先后论述中国历代绘画之精意,所以读者完全可以从中学习到画史知识。也就是说,它的确是一本绘画史著作,但更重要的是,它是一本探抉古代绘画精意和绘画史理论的著作。

他在开始的《总论》中说:“兹为广辑旧闻,间附己意。”“己意”很关键,即他对绘画史的见解。比如,他论“两晋六朝”之画,说:

“大抵两晋六朝之画,每多命意深远,造景奇崛。尤觉画外有情,与化同游。颇能不假准绳墨,全趋灵趣,此由得之天性,非学所能。”

又云:

“譬善相马者,常得之于牝牡骊黄之外,其以此也。”

都是他对绘画和绘画史的理解。又如《唐吴道子画以气胜》本身就是画论,而非画史的标题。他说:

“画者法既备矣,必求气至,气不足而未有能得其韵者。六法言气,必兼言韵者,此也。”

《唐画南北两宗由气生韵》,这也是画论的口气,其末云:

“究之,古人笔虽简而意工,后世画虽工而意索,此南北宗之所由分。故迅速而非粗率,细谨未为精深,观于此而可知唐画之可贵已。”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如《五代两宋之尚法》《南宋院画之废古》《开元人尚意之宋画》等,标题都是著者对绘画史研究的理解,内容更是如此。如云:“归于无笔不灵,无笔不趣。于宋法之外,又开生面焉。”“直使智者息心,力者丧气,非巧思力索可造也。”此皆古画之微也。

03

读者读此书,尤其是画家读此书,不仅能了解画史知识,更能知吾国古画之深意,尤能知道如何了解传统,如何应用传统,如何变化传统。黄宾虹作为中国20世纪最著名的画家,向以功力深厚著称于世,他对传统的理解和叙说是常人所难及的。没得到大师熏陶的人,永远不能成为大师。后人不能入室亲受黄宾虹的教导,读了他的书,也就等于亲受教导了。所以,《古画微》一直受人重视,原因即在于此。

作为画史著作,黄宾虹的时代有其局限性,考古挖掘不及今天之全备,古代绘画的真伪和归属,不如今天辩论得精晰准确,甚至有很多画,他都没能见到。但黄宾虹所论之画理,仍然是无人可及的。而且他有承前启后的效果,后来很多理论和认识是从他那里来的,这是必须注意的。

可以看出,他提倡文人画,反对画工画。

因为画工画只重技术,而文人画却重诗意,重文化内涵。比如,他在论到燕文贵、燕穆之画时说:“已离画工之度数,而得诗人之清丽焉。”谈到“开元人尚意之宋画”时云:“夫惟高士遁荒,握笔皆有尘外之想,因之用笔生,用力拙,有深义焉。”又云:“此殆进技于道,而天机自张。”“天真烂漫,脱尽俗气者,皆从诗文书翰中来,故能绝去笔墨畦径,萧然物外,而为寻常画史之所不可及。”

他反对作画无古法,无传统。他论南宋马远、夏圭画时说:“肆意水墨,任笔粗皴,不复师古,而画法几废。”论到“金石家之画”云:“书画同源,贵在笔法。士夫隶体,有殊庸工。”他更力主作画要有学识。在论“元季四家之写意画”时说:“可知熏染磋磨之益,增进学识,所关甚大也。”

《古画微》中,著者更多地谈到用笔用墨技法之奥妙。如论“开元人尚意之宋画”中有云 :“画法莫备于宋,至元搜抉其义蕴,洗发其精神,实处转松,奇中有淡,以意为之,而真趣乃出。”论“元季四家之写意画”云:“黄子久师法北苑,汰其繁皴,瘦其形体。”“至无一笔不从口含濡而出,故能色泽腻润。”又如在“明画尚简之笔”中,他选唐寅的话说 :“洗砚磨墨,以笔压开,饱浸水讫,然后蘸墨,则吸上匀畅。若先蘸笔而后蘸水,冲散不能感动。”然后他总结:“惟能善用笔墨,故其画法沉郁,风骨秀峭,刊落庸琐,务求深厚。”在论到“浙赣诸省名家之画”时,他说蓝瑛画“惟枯硬干燥,殊少苍润,难于入雅,不为世重。”又论道:“元季四家,始用干笔,而仲圭犹重墨法。作者贵知干湿互用之方焉。”

书内页展示

以上所论,非精通笔墨之道而又兼通画史者,不能道也。

在很多地方,黄宾虹又发表了他对古代绘画的独到见解。如:

“唐人楷法,非不精工,虽其遒美可观,而干禄字书既已通行,绝少晋贤潇洒自如之态。元画师唐,不袭唐人之貌,兼师北宋之法,笔墨相同,而各有变异。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者,不克臻此。”

论黄子久:

“其画纯以北苑为宗,而能化身立法,气清而质实,骨苍而神腴,淡而弥旨。”

论陈继儒:

“如陶元亮入远公社,意不在禅,小破俗耳。若色色相当,便与富翁俗僧无异。故其画皆在畦径之外”。

“其后学者,务为凄迷琐碎,至以华亭习尚,为世厌薄,不善效法之过也。”

又论:

“师石谷而不求石谷之所师,此清代画学日衰之由也。”

“学者徒恃其稿本……而秀韵清姿,复不能及,流为匠气,致引石谷为戒,非石谷之过也。”

“徒工其貌而遗其神,遂以宋元古画皆不足观,抑亦过矣。”

论渐江画,“清灵之气,系从静悟来。”指摘石涛画,“粗疏简易,颇近狂怪,而不悖于理法。”《金陵八家之画》云:“所惜相传日久,积弊日滋,流为板滞甜俗,至人谓之‘纱灯派’,不为士林所见重,惜哉!”《金石家之画》云:“书画同源,贵在笔法。士夫隶体,有殊庸工。”

这些,也都不是单纯地介绍古画史,而是“古画微”。

THE END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文化名人纪念演讲

梁漱溟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梁漱溟文化思想 |叶圣陶孙女回忆叶氏文脉 |柳诒徵先生纪念讲座 |陈寅恪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陈作霖先生逝世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作家张爱玲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林散之、高二适先生纪念讲座 |钱穆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阮玲玉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讲座 |上官云珠、周璇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谭延闿逝世九十周年讲座 | 孙中山先生逝世九十五周年纪念论坛 |王阳明逝世四百九十周年纪念论坛 |

文化名家系列讲座

莫砺锋:开山大师兄 |周文重:国际关系新格局 |周晓虹:口述历史与生命历程 |周晓虹:费孝通江村调查与社会科学中国化 |周晓虹对话钱锁桥 |周晓虹、张新木、刘成富、蓝江对谈:消费社会的秘密 |群学君对话舒国治 | 群学君对话叶兆言| 黄德海、李宏伟、王晴飞、王苏辛、黄孝阳五作家对话 |孙中兴:什么是理想的爱情 |杜春媚对话郭海平 |程章灿:作为诗人与文学史家的胡小石 |谷岳:我的行走之旅 |黄盈盈:中国人的性、爱、情 | 金光亿:人类学与文化遗产| 周志文:人间的孔子| 严晓星:漫谈金庸| 周琦:越南法式风情建筑| 魏定熙:北京大学与现代中国| 胡翼青:大数据与人类未来| 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系列高峰论坛| 毕淑敏读者见面会| 徐新对话刘成| 谢宇教授系列演讲| 王思明:茶叶—中国与世界| 祁智对话苏芃:关于写作|甘满堂:闽台庙会中的傩舞阵头| 张静:研究思维的逻辑 | 翟学伟:差序格局——贡献、局限与新发展 | 应星:社会学想象力与历史研究|吴愈晓:为什么教育竞争愈演愈烈?| 李仁渊:《晚清新媒体与知识人》 |叶檀读者见面会 |冯亦同:金陵之美的五个元素 |华生、王学勤、周晓虹、徐康宁、樊和平对话 |

城市文化与人文美学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一期)|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二期)| 大唐风物,侘寂之美: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一期)|大唐国宝、千年风物: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二期)|当颜真卿遇上宫崎骏: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三期)|史上最大正仓院与法隆寺宝物展: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 | 梦回大唐艺术珍品观展会| 四姝昆曲雅集:罗拉拉、单雯、孙芸、陈薇亦 |昱德堂藏扬州八怪精品展 | 《南京城市史》系列人文行走活动|《格致南京》系列文化活动 | 文心雅韵:中国传统人文美学系列讲演| “文学写作与美好城市”高峰论坛| 仰之弥高:二十世纪中国画大家展| 首届微城市文化论坛|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一期:南京运渎)|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二期:明孝陵)|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三期:文旅融合)|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四期:城南旧事)|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五期:灵谷深松)|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六期:清凉山到石头城)|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七期:从白马公园到明孝陵)|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八期:从玄武门到台城)|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九期:从金粟庵到大报恩寺)|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期:从夫子庙到科举博物馆)|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一期:从五马渡到达摩洞)|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二期:从狮子山到扬子饭店)|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三期:从南朝石刻到栖霞寺)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四期:牛年探春牛首山)|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五期:中山陵经典纪念建筑)| 从南京到世界:第一届微城市论坛 |园林版昆曲舞蹈剧场《镜花缘记》| 秋栖霞文学日系列活动|

社会科学研修班与专题课程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6) |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7) |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8)|社会科学经典理论与前沿方法暑期班(2019)|口述历史与集体记忆研修班(2020)|中国研究:历史观照与社会学想象力学术研讨会 |中国社会学:从本土化尝试到主体性建构——纪念中国社会学重建40周年学术研讨会|第一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18)|第二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19)|长三角论坛2019新春学术雅集 | 第三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20)|

新书分享会 | 经典品读会

《金陵刻经处》| 《生活的逻辑:城市日常世界中的民国知识人(1927-1937)》|《谢辰生口述》 |《袍哥》| 《年羹尧之死》| 《朵云封事》|《两性》|《放下心中的尺子——庄子哲学50讲》|《东课楼经变》|《旧影新说明孝陵》|《光与真的旅途》|《悲伤的力量》|《永远无法返乡的人》| 《书事》 |《情感教育》 |《百年孤独》 |《面具与乌托邦》| 《传奇中的大唐》| 《理解媒介》|《单向度的人》|《陪京首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诗经》|《霓虹灯外》 |《植物塑造的人类史》 |《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 《拉扯大的孩子》 |《子夜》 |《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 |《骆驼祥子》 |《朱雀》 |《死水微澜》|《通往父亲之路》 |《南京城市史》(新版) | 《被困的治理》 |《双面人》 | 《大名道中》 |《笺事:花笺信札及其他》 | 《九王夺嫡》|《乡土中国》 |《白鹿原》|《冯至文存》|《在城望乡》 |《海阔天空》 |《遗产的旅行》| 《城堡》 |《被遗忘的一代:第四代导演影像录》 |《了不起的盖茨比》 |《南京城市现代化路径研究》|《湖中之云》|《社会变革的棱镜》

免责声明:本文转发网络,仅代表作者、用户个人意向/观点,本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