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5/2025, 12:22:54 AM 星期四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 > 正文

 提醒中老年人:不管贫富,3种“痛风水”最好别喝,喝错害自己  

时间:2025-04-24 11:49:14   来源:健康小小讲堂   编辑:tangyinglin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我爸天天喝苏打水,说对痛风好,我就纳闷,这水真的有用吗?”问话的是段琳,56岁,自己有高血压,丈夫查出高尿酸,儿子工作忙没时间照顾他们。

她看上去挺有主见,但一旦遇到医学问题,总希望能有个简单答案。

她手里拿着两瓶矿泉水,一瓶写着“含气碳酸氢钠”,一瓶普通矿泉水,显然还在犹豫要不要让父亲继续喝那瓶“痛风水”。

很多中老年人开始把喝水这件事当成“养病”的手段。有人说白开水最好,有人推崇弱碱水,有人喝苏打水不止一天两瓶,还有人干脆买高端瓶装水说能“排酸”。

这事看上去简单,背后却全是误区。水,不止是液体那么简单。尤其是对高尿酸人群,不同种类的水进入身体后参与的代谢过程并不一样。

有的水能帮忙排酸,有的水反倒可能加重代谢负担,让身体更难维持稳态

苏打水一直被包装成“对痛风友好”的饮品。

其实这个说法来源于一个早期的研究,发现碳酸氢钠能轻微碱化尿液,从而促进尿酸的排出。听上去合理,但实际操作远没那么简单。

尿液pH值受多个因素调控,单靠饮用含碳酸氢钠的水,pH变动非常有限。特别是已经患有慢性肾病心衰的人群,这类水更是风险品而不是养生品。

数据显示,每天饮用超过600毫升苏打水的人,收缩压平均上升5至7毫米汞柱,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变化。

再说到碳酸饮品,有些打着“无糖碳酸水”标签的产品,其实成分并不简单。

虽未添加蔗糖,却常常加入人工甜味剂,像阿斯巴甜安赛蜜三氯蔗糖之类。

这些物质虽不直接作用于血糖,却可能干扰肠道菌群,进而对代谢功能产生间接影响。

美国《营养前沿》杂志的研究曾提到,某些人工甜味剂会抑制特定肠道细菌的生长,导致短链脂肪酸生成减少,从而影响肾脏的尿酸排泄通道。

长期饮用这些“代糖型”碳酸水,并不比含糖饮料健康多少,对痛风人群几乎没有真正帮助。

一些人觉得果味饮料比纯碳酸饮料“天然”,但这种想法完全不靠谱。

果味水大多含有果糖高果糖浆,这是痛风的直接危险因素。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曾发表过一项大规模人群研究,明确指出每日摄入果糖超过50克的人,患痛风的风险上升62%。

而一瓶500毫升的“果味水”,即便标榜“低糖”,含糖量也可能在20克以上。两瓶下肚,已经接近警戒线。

有意思的是,很多人以为自己喝的是“低糖水”,实际根本没看过营养标签。

有的产品干脆用“水果提取物”来模糊概念,但这个“提取物”本质上就是果糖浓缩液。即便不叫糖,它还是糖。

更有不少中老年人用“自己榨果汁”的方式代替饮料,认为这更天然。可惜,天然并不代表低风险。

自榨果汁中的果糖含量未经过加工稀释,浓度远高于一口水果,长期饮用,尿酸水平根本降不下来。

真正让人忽视的是另一个“痛风水”——某些功能饮料。

市面上标榜能“增强体力”、“缓解疲劳”的产品,普遍含有咖啡因牛磺酸苯丙氨酸及其他氨基酸衍生物

对普通人或许只是兴奋剂,对高尿酸患者却是隐形炸弹。代谢这些成分时,肝脏和肾脏需高度运作,这会使代谢压力剧增。

研究发现,功能饮料中的某些成分会竞争尿酸的排泄通道,使得本应排出的尿酸重新回流到血液中,造成急性痛风发作。

还得说到瓶装矿泉水。有不少人相信所谓“高钙、高镁、偏碱性”的天然水对痛风有好处。

但市场上这些矿泉水的矿物质含量千差万别,并非每一种都适合高尿酸群体。高钠矿泉水会加重肾脏负担,尤其是肾小管滤过功能下降的人群更易中招。

另有些矿泉水号称富含锶、硒等微量元素,实际这些物质对尿酸代谢几乎没有帮助,反倒可能因为摄入不均引发其他代谢紊乱。

身体并不是越补越好,微量元素摄入过量照样出事。

喝水这事之所以常常被误解,是因为它被当成了“低风险行为”。很多人觉得水就是水,再坏也坏不到哪去。

但在代谢系统脆弱、肾功能偏弱、中老年人群日常服药频繁的背景下,水本身就是一个必须精准管理的变量。

高尿酸不只是尿酸高,而是整个嘌呤代谢通路已经失衡,它牵涉的是多器官联动,任意一个节点错位,都会把问题放大。

有个反直觉的现象值得关注:越是富裕、饮食选择多的人群,反倒越容易掉进“高端水”的陷阱。

他们更愿意相信某个国外品牌、更愿意尝试功能饮品、更容易接受市场宣传,但不一定看过完整成分表。

跟老年人直接喝白开水比起来,这些“科学饮水”的群体反而尿酸更难控制。消费认知越复杂,干预行为越混乱。

这类误区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深层的问题——长期坚持喝“错水”的人,会不会在代谢系统之外出现不可逆的问题?

答案是,会,而且非常常见。一项发表于《临床肾病学杂志》的研究发现,长期饮用高矿化度饮品的中老年人,肾小球滤过率下降速度比普通饮水人群快约27%。

也就是说,光是喝水这件事,就可能让肾功能加速老化。而肾功能一旦下降,不光是尿酸,血压、血钾、蛋白代谢、药物清除通通受影响。

这种变化在初期没啥特别感觉,但进入65岁后会迅速放大,很多老年人反复出现痛风发作、水肿、肌酐升高,其实并不是药没吃对,而是“喝水喝错了”。

水不简单,尤其是病人喝下去的水。这个时代最大的问题,不是没选择,而是被选择过度包围之后失去了判断力。

想补水、想养生、想控制病情,没错。但得分清楚,身体需要的,不是概念,也不是包装,而是最基础的平衡。

如果中老年人根本无法通过感知分辨“好水”“坏水”,是否应该把饮水方式纳入临床干预路径?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四高”人群该怎么吃[J].农村新技术,2024,(10):72-74.

 
免责声明:本文转发网络,仅代表作者、用户个人意向/观点,本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