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刘禹锡这样“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积极向上的文人雅士并不多,更多的是“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这般传达着秋风萧瑟的忧伤之感。画家的画大多也如此,描绘秋天丰收的实在是少数。
鹊华秋色图(局部)赵孟頫
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卷》画的应该是北方之秋,初看甚是平淡、干淡之笔,简率的墨色,似乎是追求一种清润、秀美和朴拙的格调,表现一种淡泊与平淡的意趣,极富笔墨趣味。明董其昌评此画说:“兼右丞、北苑二家画法”。元人赞誉此画是“一洗工气”,“风尚古俊,脱去凡近”。
清 恽冰 蒲塘秋艳图
荷花是南方最常见的水生植物,以历代文人墨客吟之以诗,形之以画。画者以写实的手法,成功地刻画了蒲塘秋日的丽景:碧水之上萍藻点点,绿荷盈盈。荷花在荷叶的衬托下,以含苞、初绽、怒放的三种生命形态展示着自然美。整幅运用仿恽南田笔意的没骨法,萍藻以色彩直接点就,显现出灵秀生动的物性。荷花以粉红色点染花尖,旋即以清水迅速晕开,色阶层次丰富,色调深浅过度自然,真实地展现出花瓣清淡雅丽之美以及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内在神韵。
秋山草堂图(局部)王蒙
王蒙的画法,善变而多巧妙,喜画重山复岭之繁景,常用解索皴和焦墨点苔。所写山林树木,苍郁茂密而具有浑远的空间感。《秋山草堂图》画高山崇岭,茂树清淡,山脚草堂临水,水际荻花萧瑟堂内隐者怡然自得。表现出江南自然山川的湿润,创造出蓊郁深秀、浑厚华兹的境界。
李可染 万山红遍
李可染先生的作品在二十世纪中国山水画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与价值。20世纪50年代,李可染以“可贵者胆”、“所要者魂”的精神,万里写生,为中国画发展开辟出一条充满生机的新路。他艺术创作在60年代以后进入了高峰,作品气象沉雄博大,韵致幽深,在题材、构图、笔墨、意境等方面均取得了创造性的突破。
《万山红遍》便是二十世纪60年代的产物,李可染从1962年-1964年期间曾创作过七幅《万山红遍》。《万山红遍》是成就李可染在中国近现代画坛地位的里程碑式作品。该画题材取毛泽东“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诗意而成。在1962年至1964年之间,李可染大胆尝试用朱砂写积墨山水,创作了“万山红遍”题材。
明董其昌 秋景
许多人喜欢董其昌的书法更喜欢他的画,董其昌的绘画长于山水,注重师法传统技法,追求平淡天真的格调,讲究笔致墨韵,墨色层次分明,拙中带秀,清隽雅逸。《画史绘要》评价道:“董其昌山水树石,烟云流润,神气俱足,而出于儒雅之笔,风流蕴藉,为本朝第一。”董的绘画对明末清初的画坛影响很大,并波及到近代画坛。一直以来,董其昌的作品都是海内外大收藏家寻觅的目标。
齐白石 祖国万岁
《祖国万岁》是齐白石95岁高龄时为庆祝国庆而创作的作品,原作67×33厘米,纸本设色,用茁壮的万年青象征欣欣向荣的祖国。
1955年国庆时,90余岁的齐白石以真挚的感情画了这幅《祖国万岁》。画面以一棵果实累累的万年青作为象征物,加上祖国万岁四个篆书大字强烈地表达了老人的爱国之心。形式上,图中的字、画总体看是粗细、长短不等的错落排列着三条竖线,并不做复杂的穿插变化,可谓简而又简。色彩上红的果(还有印章)、绿的叶、黑的字、白的纸互相对比,艳而不俗。国画里的秋不尽如此,还有众多倪瓒、吴镇等萧瑟之秋,画风画法相似雷同,就不一一累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