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๑【小说评论✍】๑༻
深海叙事:黄康俊《深海船》的海洋文学价值与文化诗学
□汪恒南
摘要
黄康俊的中篇小说《深海船》作为《中国作家》1991年度获奖的优秀作品,其以雷州岛渔民的真实生活为蓝本,展开了一场对海洋文化的深度挖掘与精彩呈现。这部作品并非一章简单的海洋叙事,而是黄康俊通过对海洋文化的多维书写、人物群像的立体塑造以及生态哲学的深度思考,为当代文学构建了一个全新的东方海洋文明范式,体现了中国海洋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价值。本文将从文化诗学、叙事策略与生态批评这三重视角出发,深入探讨《深海船》在海洋文学谱系中的创新价值,以及它对现代性困境所做出的独特回应。通过这样的研究,我们能够更清晰地看到这部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为当代海洋文学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一、海洋叙事的诗学重构
1.1 海洋文化的符号化书写
在人类文化的长河中,海洋一直是一个充满神秘与魅力的存在,承载着无数的象征意义。黄康俊在《深海船》中,以“深海船”为核心意象,将其巧妙地升华为渔民的精神图腾,构建了一个独特而丰富的三重象征体系。
从物质载体的层面来看,深海船是渔业生产不可或缺的工具。它不仅仅是一艘简单的船,而是承载着“船体结构 - 渔业技术 - 海洋生态”的物质链。在雷州岛,渔民们世世代代依靠海洋为生,深海船就是他们与海洋沟通的桥梁。船体的结构设计是长期实践经验的结晶,不同的部位有着不同的功能。船头的形状经过精心设计,能够在海浪中破浪前行;船身的大小和强度则根据不同的捕捞需求和海洋环境进行调整。渔业技术的发展也与深海船紧密相连,从传统的手工捕捞到现代的机械作业,深海船见证了渔业技术的不断进步。同时,深海船也与海洋生态息息相关。渔民们在捕捞过程中,逐渐了解到海洋生物的习性和生态规律,他们知道何时何地能够捕获到更多的鱼,也知道如何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例如,他们会根据鱼类的繁殖季节和迁徙路线,合理安排捕捞时间和地点,避免过度捕捞对海洋生态造成破坏。
作为文化容器,黄康俊的《深海船》更是蕴含着丰富的海洋信仰。船体的命名(如“九箩头”“红鱼号”“红屁股”)与祭祀仪式,构成了海洋信仰的符号系统。在渔民们的心中,红鱼和妈祖是海洋的守护神,他们相信通过给船取这样的名字,并举行庄重的祭祀仪式,能够得到神灵的庇佑,在海上航行和捕捞过程中平安顺利。祭祀仪式通常在出海前举行,渔民们会准备丰盛的祭品,如猪头、水果、美酒等,向龙王和妈祖祈求保佑。他们会在船头焚香祈祷,口中念念有词,表达对神灵的敬畏和感激之情。这些祭祀仪式不仅是一种宗教信仰的表达,更是渔民们对海洋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从精神镜像的角度来看,船体在暴风雨中的抗争隐喻着渔民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在海洋上,暴风雨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它来势汹汹,给渔民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的威胁。然而,渔民们并没有被暴风雨吓倒,他们勇敢地驾驶着深海船,与暴风雨展开顽强的抗争。在这个过程中,深海船成为了他们精神的寄托和象征。它象征着渔民们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勇往直前的精神,也象征着他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他们知道,海洋是一个强大而神秘的存在,他们无法完全征服它,但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与海洋和谐相处。
1.2 叙事空间的拓扑学转换
传统的海洋小说往往采用线性叙事的方式,这种叙事方式虽然能够清晰地讲述故事,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故事的表现力和深度。而黄康俊在《深海船》中突破了这种传统,采用了“渔港 - 深海 - 陆地”的三重空间结构,为故事增添了更多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从垂直维度来看,小说从潮间带浅海(日常劳作)到深海区(生存冒险)进行了深度拓展。潮间带是渔民们日常劳作的浅海域,这里有着丰富的海洋资源,如贝类、螃蟹等。渔民们在潮间带进行捕捞和养殖,维持着自己的生计。他们熟悉这里的每一片海滩和每一个礁石,知道何时退潮,何时涨潮,如何才能捕获到更多的海产品。而深海区则是一个充满未知和危险的地方,这里的水压巨大,水温极低,海洋生物也更加凶猛。渔民们为了获取更多的渔获,不得不冒险进入深海区。在深海区,他们面临着各种挑战,如恶劣的天气、巨大浪涛、凶猛的海洋生物、机械故障等。然而,正是这种生存冒险,让他们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插图 刘以林
在水平维度上,黄康俊的《深海船》呈现了渔村宗族网络与现代渔业资本的张力。在雷州岛渔村,宗族网络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关系。渔民们以宗族为单位,共同生活和劳作。他们相互帮助,相互支持,形成了一 种紧密的社区关系。然而,随着现代渔业资本的涌入,这种传统的宗族网络受到了冲击。现代渔业资本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提高了渔业生产的效率,但也加剧了渔业市场的竞争。一些渔民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不得不与现代渔业资本合作,放弃了传统的宗族合作方式。这种张力在小说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反映了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和融合。
从时间维度来看,《深海船》通过“船史档案”(船体修补记录)实现了文化记忆的层累建构。每一艘深海船都有着自己的历史,船体的修补记录就是它的历史见证。这些记录不仅记录了船体的损坏和修复情况,还记录了渔民们在海上的经历和故事。通过对这些记录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时期的渔业生产技术、海洋环境变化以及渔民们的生活方式。这些文化记忆是渔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们代代相传,成为了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人物群像的伦理困境
2.1 代际冲突的象征性呈现
黄康俊在《深海船》中,作者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象,其中阿公、老艄公、黑鳝晚叔和水秀晚婶、“老虎鱼”阿灿、阿弟等代表不同的代际群体,他们之间的冲突和矛盾象征着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阿公是传统渔业智慧的活态传承者。他一生都在海洋上度过,对海洋的规律和渔业技术有着深刻的理解。他的“守网仪式”暗含着生态伦理。在每次出海前,阿公都会举行守网仪式,他会在网前默默祈祷,祈求海洋神灵的保佑,同时也提醒自己和其他渔民要遵守渔业规则,不要过度捕捞。他知道,海洋是大自然的恩赐,人类应该尊重和保护它。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阿公的传统观念受到了挑战。年轻一代的渔民更加注重经济效益,他们渴望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提高捕捞效率。阿公的“守网仪式”在他们看来,似乎已经过时了。
黑鳝晚叔是技术革新者与风险承担者的矛盾体。他对新技术充满了热情,对文化追求积极,买回录音机和英语磁带,要让儿子这新一代读好书、有知识,希望能够提高渔业生产效率。然而,同辈的阿灿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满足私欲,不断扩大捕捞规模,导致渔业资源逐渐减少。他的这种行为实际上是现代性焦虑的投射,他害怕被时代淘汰,渴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
水秀晚婶则代表了女性主体性的双重觉醒。在传统的渔村社会中,女性的地位相对较低,她们主要负责家庭事务。然而,水秀晚婶不甘于这种传统的角色定位,她开始从家庭伦理向海洋经济突围。她积极参与渔业生产,学习渔业技术,继承丈夫遗志,以成为一名优秀的渔妇。她的觉醒不仅为自己赢得了尊重和地位,也为其他女性树立了榜样。她的经历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和女性意识的觉醒。
2.2 生存尊严的多维阐释
《深海船》通过“船债 - 渔获 - 人命”的三角关系,揭示了生存尊严的多维内涵。
从经济尊严的角度来看,深海船贷款构成的债务链条与渔业资本的博弈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为了购买先进的深海船和设备,许多渔民不得不向银行贷款。然而,随着渔业市场的竞争加剧,渔获的价格不断下跌,渔民们的收入逐渐减少。他们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不得不努力偿还贷款。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与渔业资本之间形成了一种博弈关系。渔业资本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往往会滥捕滥捞,或压低渔获价格,为了生存,渔民们不得不接受这种不公平的交易。这种经济尊严的缺失,让渔民们感到无奈和痛苦。
技术尊严也是生存尊严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捕捞技艺是渔民们长期实践经验的结晶,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生态智慧。然而,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传统捕捞技艺逐渐被忽视。现代技术虽然提高了捕捞效率,但也带来了一些伦理问题。例如,声呐设备的使用可能会干扰海洋生物的正常生活,导致它们的生存受到威胁。在传统捕捞技艺与现代技术的伦理冲突中,渔民们面临着两难的选择。他们既希望采用先进的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又担心传统技艺的失传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插图 刘以林
生态尊严则涉及到过度捕捞引发的“渔获悖论”与可持续发展困境。过度捕捞导致渔业资源逐渐减少,渔获量也随之下降。为了获得更多的渔获,某些渔民们不得不加大捕捞力度,这进一步加剧了渔业资源的破坏。这种“渔获悖论”让渔民们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同时,过度捕捞也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影响了海洋生物的生存和繁衍。如何在满足人类需求的同时,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渔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
三、生态批评的范式突破
3.1 海洋生态的叙事伦理
在《深海船》中,黄康俊通过对海洋生态的叙事,展现了深刻的伦理思考。
生产伦理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通过“网眼尺寸”的细节描写,小说批判了工业化捕捞对生态链的破坏。在工业化捕捞的过程中,一些渔民为了追求更高的产量,使用了网眼尺寸过小的渔网。这种渔网不仅能够捕获大鱼,还会捕获大量的小鱼和幼鱼,严重破坏了海洋生态链的平衡。小鱼和幼鱼是海洋生物繁衍的基础,它们的大量被捕捞,会导致海洋生物的数量急剧减少。作者通过对这一细节的描写,呼吁人们要重视生产伦理,采用合理的捕捞方式,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记忆伦理也是小说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老渔民的“海图记忆”与 GPS 定位系统的文化对抗,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冲突。老渔民们凭借着自己多年的经验和记忆,绘制了详细的海图。这些海图不仅记录了海洋的地形和水流情况,还蕴含着他们对海洋的情感和记忆。然而,随着 GPS 定位系统的普及,老渔民们的“海图记忆”逐渐被忽视。GPS 定位系统虽然能够提供更加准确的定位信息,但它却缺乏老渔民们海图中的文化内涵和情感价值。这种记忆伦理的冲突,提醒我们要珍惜和传承传统文化,不要让现代技术淹没了我们的文化记忆。
3.2 现代性批判的海洋维度
《深海船》从海洋维度对现代性进行了批判。
空间殖民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深海区作为最后的“原始资本”,被资本逻辑异化。随着陆地资源的逐渐枯竭,人类开始将目光投向深海区。资本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纷纷涌入深海区进行开发。他们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大规模地开采海洋资源,对深海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深海区原本是一个神秘而脆弱的生态系统,它的生态平衡很容易被打破。资本的过度开发,让深海区失去了原有的生态价值,成为了资本掠夺的对象。
身体政治也是小说批判的对象。渔民在“出海 - 返航”循环中形成的生存仪式,原本是一种与海洋和谐相处的方式。然而,在现代性的冲击下,这种生存仪式逐渐失去了原有的意义。现代渔业生产更加注重效率和经济效益,渔民们不得不加快出海和返航的速度,减少在海上的停留时间。他们的身体成为了资本的工具,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而不断地劳作。这种身体政治的异化,让渔民们失去了对自己身体的掌控权,也失去了与海洋的情感联系。
文化乡愁则反映了海洋民俗在旅游开发中的符号化危机。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海洋民俗成为了一种旅游资源。为了吸引游客,一些地方政府和旅游开发商将海洋民俗进行了商业化包装,使其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内涵。海洋民俗原本是渔民们生活的一部分,它蕴含着他们的信仰、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然而,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海洋民俗被简化为一种表演形式,成为了一种符号。这种文化乡愁的产生,提醒我们要保护和传承海洋文化,不要让它在旅游开发中失去了原有的魅力。
四、比较视域下的海洋文学谱系
4.1 文化原型的差异性
在世界海洋文学的谱系中,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产生了不同的海洋文学作品。西方范式(如《白鲸记》)强调人与自然的对抗性。在《白鲸记》中,船长亚哈为了追捕象征着自然力量的白鲸,不惜一切代价,最终与白鲸同归于尽。这部作品展现了人类对自然的征服欲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但也反映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关系。
而东方传统(《深海船》)则凸显“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在黄康俊的《深海船》中,渔民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海洋和谐相处。他们知道海洋是大自然的恩赐,人类应该珍惜和保护它。他们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在海洋中获取生存所需的资源,同时也不会过度破坏海洋生态环境。这种“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体现了东方文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独特理解。
4.2 叙事策略的创新性
黄康俊的《深海船》在叙事策略上具有创新性。
多声部叙事是其一大特点。通过船主、渔工、家属的视角实现复调结构。不同的人物视角为故事带来了不同的声音和观点。船主更关注渔业生产的经济效益,渔工则更关心自己的劳动权益,家属则担心亲人在海上的安全。这种多声部叙事让故事更加丰富和立体,也让读者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了解海洋生活。
物叙事转向也是小说的一个创新点。深海船作为叙事主体的拟人化书写,赋予了深海船以生命和情感。深海船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工具,而是成为了故事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它见证了渔民们的喜怒哀乐,也承载着他们的梦想和希望。这种物叙事转向,为海洋文学的叙事方式带来了新的突破。
跨媒介叙事也是《深海船》的一个亮点。海洋声效(浪涛、渔歌)的文学化转译,让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海洋的魅力。作者通过生动的文字描写,将海洋声效转化为文学语言,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听到了海浪的声音和渔歌的旋律。这种跨媒介叙事,丰富了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五、文学价值的多维透视
5.1 文化保存的文学实践
黄康俊的《深海船》在文化保存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它建立了“海洋民俗志”的文学档案。通过对雷州岛渔民生活的描写,小说记录了许多珍贵的海洋民俗文化。例如,船祭、分鱼礼等习俗,这些习俗是渔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小说的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和描写,将这些习俗记录下来,为后人了解和研究海洋民俗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插图 刘以林
同时,小说复现了雷州岛“船祭”“分鱼礼”等濒危习俗。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这些传统习俗逐渐受到冷落,面临着失传的危险。《深海船》的出现,让这些习俗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中,引起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重视。通过阅读小说,读者能够感受到这些习俗的独特魅力,从而激发他们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
5.2 生态书写的理论突破
黄康俊《深海船》提出的“深海伦理”概念,具有重大的理论突破意义,将海洋生态批评从环境主义框架推向了哲学层面。在以往的海洋生态批评中,更多地关注环境问题本身,如海洋污染、渔业资源过度捕捞等。而“深海伦理”则从更宏观、更深刻的角度去思考海洋生态问题。
“深海伦理”强调主体间性,即海洋生命与人类共享伦理权利。海洋中有着各种各样的生物,它们和人类一样,都有生存的权利和尊严。人类不能仅仅将海洋生物视为自己的资源,而应该尊重它们的生命,与它们和平共处。例如,在渔业生产中,应该避免过度捕捞珍稀物种,保护海洋生物的多样性。代际正义也是“深海伦理”的重要内容,它要求当代渔业行为需为未来海洋负责。我们不能只考虑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了子孙后代的需求。在制定渔业政策和进行渔业生产时,应该考虑到长期的影响,确保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践转向是“深海伦理”的另一个关键要点,伦理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渔业生产中的具体操作规范。例如,设置禁渔期,让海洋生物有足够的时间繁殖和生长;改良渔具,减少对海洋生物的伤害。这些具体的操作规范将伦理理念落到了实处,使海洋生态保护不再是一句空话。
这种理论突破为“渔业人类学”的文学书写提供了方法论,将生态批评从陆地延伸至深海,填补了海洋文学理论的空白。以往的生态文学更多地关注陆地生态系统,而《深海船》的“深海伦理”让我们将目光投向了广阔的海洋,为海洋文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5.3 当代性转化的文化意义
黄康俊《深海船》的现代性转译体现在两个重要方面。
1. 在地性与世界性的平衡
小说既深深扎根于雷州半岛的方言、习俗,又通过海洋生态议题与全球对话。雷州半岛有着独特的地域文化,“疍民”身份叙事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疍民”以船为家,以捕鱼为生,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作者在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雷州半岛方言,让读者感受到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同时,小说通过深海船的“锈蚀 - 修复”隐喻,对全球渔业危机进行了回应。在全球范围内,渔业资源面临着过度捕捞、海洋污染等诸多问题,深海船的锈蚀象征着渔业生态系统的破坏,而修复则代表着对渔业危机的解决和对海洋生态的保护。这种隐喻让小说不仅仅是一部关于雷州半岛渔业的作品,更是一部具有全球视野的生态文学作品,实现了在地性与世界性的平衡。
2. 传统叙事的诗学重构
黄康俊的《深海船》将“船祭”“分鱼礼”等民俗转化为象征系统,使地方性知识获得了普遍性意义。在传统的叙事中,这些民俗往往只是作为一种地方特色进行描述。而在这部小说中,作者通过深入挖掘这些民俗的内涵,赋予了它们新的象征意义。“船祭”象征着人类对海洋的敬畏和感恩之情,“分鱼礼”象征着公平和团结。这种转化既避免了文化猎奇,不会仅仅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而对地方民俗进行夸张和歪曲的描写;又避免了理论空泛,不会只停留在抽象的理论层面,而是通过生动的故事和具体的描写让读者深刻理解这些象征意义。这种诗学重构为传统渔业文化的现代转型提供了文学范式,让传统渔业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找到了新的表达方式和价值。
结语
黄康俊的《深海船》在文学领域取得了卓越的突破,它以“海洋”为棱镜,折射出文化诗学、生态伦理与叙事创新的多重光谱。
相较于西方海洋文学的征服叙事,《深海船》重绘了东方海洋文明的精神图谱。西方海洋文学往往强调人类对海洋的征服和超越,展现出一种激烈的对抗性。而《深海船》则秉持东方“天人合一”的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它让我们看到了东方海洋文明中对自然的敬畏、对和谐的追求,为世界海洋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思想。
相较于传统生态文学,黄康俊的《深海船》通过物叙事与跨媒介书写,开辟了新的美学路径。传统生态文学更多地是从人类的视角去关注生态问题,而《深海船》将物赋予了主体性,让船、海洋等自然元素成为故事的重要参与者,使读者能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感受生态的魅力。跨媒介书写则让读者通过多种感官去体验海洋文学,拓展了文学的感知维度,为生态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其“深海伦理”的提出,更是具有深远的意义。它不仅重构了海洋生态批评的理论框架,将海洋生态批评从环境主义层面提升到了哲学层面,让我们从更深刻的角度去思考海洋生态问题;更在文化保存层面为全球化时代的本土叙事提供了方法论启示。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本土文化面临着被同化和遗忘的危险,黄康俊的《深海船》通过对雷州半岛海洋民俗的书写和对“深海伦理”的探索,为保护本土文化、传承地方特色提供了借鉴。
这部作品标志着中国海洋文学从“海景画”向“哲学海”的跃迁。以往的中国海洋文学可能更多地停留在对海洋景色的描绘和对海洋生活的简单叙述上,而黄康俊的《深海船》则深入探讨了海洋文化、生态伦理等深层次的问题,具有了哲学的深度和思考。它预示着海洋叙事在当代文学中的更大可能性,为未来中国海洋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相信在它的引领下,中国海洋文学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
关键词:海洋文学;文化诗学;生态批评;渔业伦理;叙事创新
(作者系北京大学文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