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江南地域社会与新儒学的演进  

时间:2023-11-18 15:47:28   来源:澎湃新闻   编辑:tangyinglin

2023年11月11日至12日,“第六届江南儒学研讨会:江南地域社会与新儒学的演进”于上海举行。本届研讨会由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复旦大学上海儒学院主办,青浦·复旦江南文化研究院、上海市儒学研究会协办。会议于正在庆祝其七十周年校庆的上海师范大学召开。来自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三十余所高校和研究单位的七十余位学者汇聚一堂,展开热烈讨论。

与会学者合影

开幕式

11月11日上午,会议开幕式由上海师范大学樊志辉教授主持,复旦大学何俊教授与上海师范大学刘林教授先后致辞。何俊教授回顾了江南儒学研讨会数年来的历程,对会议为学者提供的交流平台及其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希望,对与会学者表达了感谢,并预祝会议圆满成功。刘林教授对与会学者致以欢迎,提到本次会议召开的背景是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二十周年系庆,指出儒学研究对于中华传统文化古为今用的重要作用,并对与会学者的思想交流表达了期待。

何俊

刘林

主旨演讲

会议的主旨演讲涵盖江南儒学发展历程中的多个关键问题,相互贯通构成了一条精彩的主线。何俊自陆九渊文本的刊刻历史出发,指出应当注意理解隐藏于文本中的生命存在。陆敏珍在历史与文化的话语背景中,考察了濂洛相承这一历史叙事的丰富意义。高海波以王阳明“万物一体”的仁学观为根据分析“南镇观花”的问题,指出其反映的是心物相互依赖的感应关系。张天杰研究康熙朝众臣对《明史》设立《道学传》的批评,指出在不同主张中暗含着清初朱、王之学的斗争。王宇梳理了“道不可传”论的发展脉络,指出这一对“道统论”的革新摒弃门户之见,推重思想创造的当代意义。

分会场报告

在分会场报告环节,与会学者按研究所涉时代,分为宋元与明清两组,在“江南儒学”论域下围绕着八个主题分享最新的成果。

第一分会场是宋元江南儒学专场。在宋代道学发展的早期,其诸多观念尚未完全成型之时,这一思想脉络基于其复杂的渊源,经历了丰富的成长历程。这一阶段的江南儒学有诸多尚待研究的精彩内容。围绕着“宋代江南道学的渊源”,傅锡洪借助沈从文、汪曾祺的文学语言,由审美的进路指示了周敦颐的生生之心和一体精神。李春颖以儒佛共用的概念“心”与“觉”为核心分析儒佛差异,指出理学与禅宗的根本差异在是否有超越“心”与“觉”的最高本体。李健芸研究二程对儒佛相似的“定止”概念的辨析,指出二程通过揭示佛学理论的内在困难,将其概念纳入儒学体系中的方式进行儒佛话语竞争。金瑞考察了朱子提出“理学道统论”之前的道统论说,揭示了理学发展过程中与政治的互动关系。

宋代道学与江南儒学的交集,是学术史上光彩璀璨的一段,历来极受学者重视,其充实深厚的内涵在每个时代的解释中都发挥着价值,于今天亦是如此。围绕着“宋代江南的道学思想”,邵海根研究了南宋林光朝“艾轩学派”的学脉和践履,指出了其以功夫立本体的理论特质。孟少杰分析了陆学在浙东的发展,指出“静坐”和“自得”的要素在其后学传承中逐步特征化。王若诗由吕祖谦对《论语》的诠释切入,指出吕祖谦“心”论多以之为工夫的入手处和境界呈现。王子剑分析了吕祖谦对“太极”概念的理解和与朱熹的争论,指出吕祖谦对太极的把握异于朱熹,将太极理解为与阴阳二气浑全的整体。

江南儒学之学术并非孤悬空中,其发展历程和自身践履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有深刻的联系。缺少社会的向度,不可能完整呈现江南儒学的特征。围绕着“宋代江南的道学与社会”,汤元宋研究了程门弟子中尹焞的思想,提出尹焞对主敬工夫的强调可能代表了未经朱熹诠释的程颐晚年定论。毕梦溪考察了问学程颐的各个地区学者群体,发现江南学者在问学程颐的过程中尤其重视《春秋》,提出其交往对《春秋传》的写作可能有帮助。申绪璐分析了杨时在余杭、萧山任知县时讲学的背景和思想观点,强调了杨时通过讲学做出的政治实践。孙逸超通过研究唐仲友、吕祖谦的争端,揭示了学术之争背后科举社会中不同家族婚姻圈冲突的背景。金紫微分析了朱熹正统论到了元末明初遇到的困难,以及明代方孝孺基于元明之际的时代问题对其的改造。

经学历来处于传统中国的学术中心,在江南儒学的范围之内,经学同样是极为重要的一个主题。围绕着“宋元江南地区的经学”主题,陈岘研究了刘牧“河图”、“洛书”范式的构建,指出其存在忽视大衍之数等理论问题,最终被朱熹的版本替代。李筱艺分析朱熹先天易学的形成,梳理了朱熹融八卦之理、河洛之数,以先天为本的易学理论经历了较为漫长的历程。唐纪宇根据卫湜《礼记集说》所保存的宋人关于《大学》的解释,揭示了“格物”观念发展的脉络。

第二分会场为明清江南儒学专场。学术与社会的关系在任何时代都十分重要,但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呈现方式。围绕着“明代江南地区的理学与社会”,秦晋楠讨论了罗钦顺道德哲学中的理欲问题,指出罗钦顺认为情感欲望并非与理性道德对立的消极因素,天理在情欲中体现的自然状态就是善的状态。杨世帆以李贽、焦竑为例,探讨了明代阳明后学的经史观,指出理学传统中经史关系在明代的巨大转变与阳明学对“名-实”关系的再认识有关。李蕙如通过明代黄佐在广西禁毁则天武婆庙的个案研究,讨论了明中期官民间的紧张状态和禁淫祠与教化间的关系。刘昊研究了《柳树芳日记》所见《陆清献公日记》刊刻过程及社会网络,提出日记研究可以利用日记提到的书籍实物更好地展现古籍出版、阅读的整体面貌。

明清之际的社会剧变对学术传统产生了深刻影响,这一时期的江南儒学有着独特的特征和丰富的内容。围绕着“明清之际的江南儒学”,王格考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中作为建制原理的公私观,指出黄宗羲认为使为政者的政治行为始终旨在公共利益之目的才能建立良好的政治秩序。张亦辰研究了船山气学中的体用观和元气元声说,提出气作为实体是整体性流行和显隐的存在方式,也探索了船山气论与其文艺评论和美学的关系。刘奥通过分析恽日初、恽寿平父子的书画作品和书画理论,指出其注重形神兼备的艺术思想与清初江南理学思想有深刻联系。赵成杰考察清初类书的编纂,指出其在学术史上有强化官方正统儒学思想、完善类书体系支撑考据学发展的学术史意义。韩书安研究了晚明陆世仪对儒家性善论的重构,指出陆世仪“性善即在气质”说修正了程朱理学性二元论的偏失,匡救了阳明心学无善无恶说的流弊。

礼学和春秋学都是江南儒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围绕着“明清江南的礼学和春秋学”主题,袁晶靖考辨了明后期出现的一批内容相近的《周礼》读本,指出这些著作内容虽然普遍缺乏新见,但能共同反映出明代后期《周礼》研究的特点。郎文行基于《礼记》文本秩序的历史考察,讨论了明代《礼记》研究的学理变迁。秦行国研究了毛奇龄对胡安国《春秋传》的批评,指出其提倡“尊王”而抑制“攘夷”反映出清初士人对清廷的态度由反抗转向认同。张立恩研究了清代姚际恒对《春秋》政治合法性的重建,提出他以“取义”和“书法”回答了《春秋》褒贬的正当性问题。张帅分析了马一浮的“六艺儒学论”,指出其在多个方面突出了礼的重要地位。

经学在清代又发生了一次研究范式的转型,其发展历程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围绕“清代江南经学的发展”,覃力维研究了乾嘉时期江南地区的郑学辑佚网络,指出清儒围绕郑学的工作将汉学推向更深的境地,开启了清代经学演变的多元走向。柳旻定以焦循《论语通释》为中心,讨论了焦循的仁学在整个东亚地区背景下的意义和影响。褚叶儿研究了焦循数学与易学的关系,指出焦循将体现算学变化相同的主旨的比例、齐同引入了易学当中。张文研究了清代学者胡培学术的家族传承和时代趋向,丰富了对清代学术史的认知。吴蕊寒比较了章太炎和刘师培的平等观,指出二者对“均力”和“齐物”的认识分别是对普遍性和差异性的极力承认,展现了平等概念的两种不同面向。

江南儒学基金会奖学金颁奖与研讨/何俊教授新书讨论会

11月12日上午,获江南儒学基金会奖学金的九名学生对其获奖论文作了报告,随后举行了颁奖仪式。

与此同时,以“守先待后:宋学研究的再出发”为主题,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何俊教授的新书《望川集》与《知宋·宋代的儒学》的讨论会也在另一会场召开。此段会议由杭州师范大学范立舟教授主持,浙江人民出版社前总编王利波女士与四川人民出版社学术出版中心主任封龙先生作引言。

《望川集:哲学与思想史研究学记》,何俊/著,四川人民出版社·壹卷YeBook,2023年8月版

王利波提到何俊教授在编撰《知宋·宋代的儒学》一书时独到的选编方式,清晰勾勒了学术传承,彰显了儒学的多面性。她指出,出版的繁荣离不开学术的繁荣,希望何俊教授新书的出版能以先带后,继往开来。封龙指出何俊教授三本关于宋代儒学的著述,以宋学发展的关键节点切入,构成了一段大脉络,体现了何俊教授重视选择一流问题展开研究的意识。这与《望川集》阐明的学术方法与思路相应,实现了在文化上与传统的义理贯通。

《知宋·宋代的儒学》,何俊/主编, 浙江人民出版社,2023年11月版

浙江大学陆敏珍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方旭东教授、朱承教授,杭州师范大学张天杰教授,同济大学谷继明教授,复旦大学何益鑫副教授就何俊教授的新著相继发言。陆敏珍提出宋学研究这一学术体例的知识形态已在何俊教授书中有了明确的呈现,并期待未来宋学研究的再出发能够关注礼学这一向度。方旭东认为,何俊教授的著作得益于知人论世之法而有许多超乎常人的洞见。朱承指出,何俊教授的新著展现了明确的思想史意识,也生动地展现了当代学界的情况,随后具体谈了书中关于胡瑗思想的讨论带来的启示。张天杰认为,何俊教授的哲学著作是一种“在场的哲学”,书中还原了历史的和道德实践的现场,体现了历史的关怀,并提出“哲学的在场”,即哲学如何参与当下的社会困境的问题。谷继明提出,《望川集》可以作为何俊教授学术历程的一个见证,体现了独特的学术路径。《知宋》的体例体现了浙学的地域传统,在选篇规模上也有扩大。何益鑫指出何俊教授的著作思想轻盈,新见频出,其中关于思想的结构性的认识是研学过程中真切的表达,既呈现了当代的学术史,也对研读经典有指导性的意义。

杭州师范大学申绪璐副教授、中山大学傅锡洪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汤元宋讲师、西北师范大学张立恩教授、湖南大学陈岘副教授、上海财经大学王格副教授等学者参与了研讨,与会学者关于哲学和史学的关系、程朱理学的地位、生活与理论的统一、江南学术的地域特征、传统学术与现代学术的承接、思想史研究的路径与方法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最后,何俊教授作了感谢性的致辞,回顾了自己多年来的进学历程,提到《望川集》的写作有意克服学术研究对生活世界的遮蔽,并提出宋学研究的再出发应以批判的方式思考生活,在人文理性的层面回应现代问题。

闭幕式

会议的闭幕式由上海师范大学孙逸超讲师主持。孙逸超讲师回顾了本次会议所涵盖的丰富内容,提出了对本次会议守先待后的期待,并请何俊教授再次致辞。

孙逸超

何俊教授对与会学者表达了感谢,强调江南儒学有着丰富的内容,相关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在对江南儒学研讨会未来的发展提出期望之后,何俊教授宣布本次会议正式结束。

免责声明:本文转发网络,仅代表作者、用户个人意向/观点,本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