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 X(原推特)账号 @Osintwarfare 的报道,2025年10月11日发布的新图像再次提示:俄罗斯可能把 MiG-31K 的发射点从前线向后撤离,并通过空中加油来创造更优的发射几何条件。这种做法的背景是过去两年里,乌克兰对俄军基地发动远程无人机袭击的持续模式——最引人注目的是 2022 年 12 月对 Engels-2 的袭击和 2023 年 8 月对 Soltsy-2 的打击——促使莫斯科将一些战略打击平台迁往更内陆、更安全的基地,远离暴露的前沿设施。这种调整反映出乌克兰以非对称手段攻击后端目标的能力在增强,也体现了俄方对基地安全的重估。同时,公开报道和美乌官员的说法显示,爱国者系统曾拦截过 Kh-47M2“匕首”,这让俄方有动力在发射时改变方位、时间和发射能量,从而提高突防概率。在这些压力下,为“匕首”编队配备空中加油支援就成了一个具有吸引力的选择。

MiG-31K 及其改进型(文中称为 MiG-31I 或“猎狐犬”变体)经过专门改装,可以携带并空射 Kh-47M2“匕首”弹道导弹。公开资料显示,“匕首”基于地面弹道导弹“伊斯坎德尔-M”的气动设计,发射重量约 4,300 公斤、全长约 8 米,官方和估计数据把射程放在约 1,500–2,000 公里之间,具体取决于载舰、外形和发射工况。MiG-31 机型具备高空高速巡航能力和坚固的机体,有些子型在左舷装有固定加油探针,配合 Il-78 空中加油机的探针与锥套,就可实现较长时间的空中驻留。这种组合允许飞机在较远的距离外迅速进入发射点、投放大型常规或核弹头,同时保留返回更安全基地的选项。
回顾“匕首”的部署史有助于理解目前的运作逻辑。“匕首”于 2017 年列装并在 2018 年公开亮相;随后几年间,俄方报告了大量训练飞行和空中加油演练。2019 年底有一次在北极地区从奥莱尼亚进行的试射被公开提及。进入全面冲突后,“匕首”多次被用于对乌克兰的攻击,但至少有一枚在 2023 年 5 月被爱国者系统成功拦截。2024 年 4 月,俄媒报道较新的 MiG-31I 型号“通过了空军对加油系统的批准”,这被解读为俄方意在让部分“匕首”舰队常态化得到空中加油支援。总体上,这些发展描绘出一个成熟的作战理念:重视延伸航程、控制发射几何并提高基地安全。
从武器性能上看,“匕首”在速度与打击能量上比亚音速巡航导弹(如 Kh-101/Kh-555)有明显优势:它速度更高、携带质量更大,并且使防御方在更短时间内做出反应。与一些传统的高速弹道/反舰导弹(如 Kh-22/Kh-32)相比,“匕首”通过空射和弹道轮廓的结合,在与高空快速运载平台配合时能够带来更高的撞击动能以及更远的防区外打击能力。和美国曾测试但未广泛部署的 ARRW 相比,“匕首”已经是可实战运用的系统——尽管在面对分层、多点防御时并非无懈可击,也不总是决定性地突破防线。总体来看,“匕首”在空基弹道武器与高速巡航导弹之间占据中间位置:速度和冲击力胜过巡航导弹,但机动性不及真正的高超声速滑翔器,其最终效能也高度依赖于载机的速度、高度和发射角度。
空中加油的战略意义在多个层面都很明显。地缘政治上,油机支援让莫斯科可以从更内陆或北极—巴伦支海以及里海附近的地区发起打击,减少暴露在乌克兰深远打击能力面前的风险;同时,也凸显出乌克兰纵深防御在某些情况下的脆弱性,尤其是在 2025 年多基地袭击显示乌方无人机能触及俄方后端设施之后。地缘战略上,空中加油使发射与基地位置脱钩——机组可以选择不同的发射方位,从而让防空部门在预测威胁向量时更加困难,迫使防御方分散注意力或调整拦截部署。军事上,Il-78 的支援为 MiG-31 保留了执行高能爬升或冲刺的燃料,增加了“匕首”在有利速度和高度下脱离发射轨道的可能性。
不过,空中加油也有制约:油机数量有限、运力稀缺且需要在受保护空域内活动;俄方可用于此类任务的 Il-78 机队规模不大,必须小心安排航线与护航,才能既满足燃油补给需求又保证生存。换言之,即便在俄罗斯内陆设计出理想的加油航道,油机本身依然是一个瓶颈。
综合来看,一种可能的战术是:MiG-31K/I 在俄罗斯领空由 Il-78 加油、保持在乌克兰防御范围之外,然后沿优化后的弹道加速并发射“匕首”。这种方法契合俄罗斯对航程、机动性和基地安全的追求。对乌克兰及其盟友而言,应对措施包括提升机动化的防空部署、加强对多方向、短时预警的响应能力以及固守关键节点;对俄方而言,虽然能以更低的前线风险拓展发射走廊,但这需要对油机的依赖,并承担“匕首”已被成功拦截这一现实,因而要以更复杂的战术配合来提高打击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