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书画 > 正文

 潘天寿:有诗的根柢,作画时可以脱掉俗气 

时间:2025-04-24 11:54:53   来源:悟空看非遗   编辑:tangyinglin
潘天寿 访荷浪踏翻

诗和画是怎样的关系呢?依我看,诗、画是同源的,是姐妹的关系。因为它们所表现的都是客观事物形象、体态的变化,以及美丽的色彩、韵味、情趣等,它们都是经过作者的思维,用不同的艺术手法而完成的。它们的区别只是:诗是用文字来表现,而绘画是用笔墨和颜色来表现罢了。

潘天寿 雨后山景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苏东坡对王维诗、画的评价,这并不是说诗、画两者的结合是从王维开始的。吴昌硕先生题画诗曰:“西风万里逼人寒,奇石苍茫自写看。莫笑胸中多磊块,难为砥柱障狂澜。”又题画梅诗曰:“梅溪水平桥,乌山睡初醒。月明乱峰西,有客泛孤艇。除却数卷书,尽载梅花影。”这两首诗是昌硕先生画了石与梅花之后所题诗。也就是说,他所画的石和梅花是和诗意结合得非常融会、难以分离的。在画的方面来说,故宫博物院所藏的长沙出土的帛画、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展子虔的《游春图》等,都是诗与画两相融会的作品,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不过表现得更显明罢了。

潘天寿 山中一夜雨

我早年最喜欢李白、李贺的诗。李白的诗才气横溢,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好像是三神山中的神人,真是缥缈无边,难以形容。李贺的诗则僻涩幽怪,往往在至无理中而有至理,至险绝中不离乎人情。后来,我渐渐觉得二李的诗非有特具的才情学养是学不到的,因而转到杜、韩一路。虽然如此,我仍觉得自己的才情功力太浅,而近时却又逐渐转到两宋了。兹录我自己写的《晓起望湖上西南诸山》七言一首,请大家指正:“雨声才止跳珠急,晨曦微逗烟丝湿。倦眼朦胧尚未苏,水风寒向衣襟袭。残月瘦竿斜人影,梦酽千山无管领。一双白鹭惊人飞,飞飞直上万松岭。岭上晴云将雨云,迤逦西拖入龙井。”

潘天寿 溪间游鱼

在诗的表现上,有关格调、韵律、音节、气趣等等,与绘画表现上的风格、神情、气韵、节奏等等,两者是完全相通的。画的选材要求取其某点精华,去其一切丛杂,增强减弱,突出主题,与诗的选材也是相通的。诗句组织上的蜂腰、鹤膝、钉头、鼠尾等名,与绘画用笔上的诸病名,也完全没有异样,因此,诗人、画家王摩诘所作的诗和画,不但在诗画的意趣上是两相融结在一起不能分割的,就是在诗和画的组织技法上,也是融结在一起不能分割的。这是诗画结合的又一方面了。

潘天寿 双禽栖石图

诗情和画意,不仅诗人与画家能具有,非诗人画家也能具有。今天的工农男女大众,也同样具有,例如很多工农大众,识字不多却能念出很好的顺口溜来,三四岁的小孩虽知识极为幼稚,思考极不完备,随着天赋画意的冲动,也能画出鱼和鸡来,这都是常见的实例。人类是有性灵的动物,具有意识思维的天赋和丰富的感情,加之审美能力的发展,胸中自然都有美的诗情画意,故称为诗人和画家者,不过是能将人人都具有的原始诗意加上诗的格律,将人人都具有的原始画意加上画的技巧罢了。当然,工农所念出来的顺溜,小孩所画出来的鱼和鸡,只是雏形阶段的诗和画,它们虽非组织严密技巧的诗和画,但已绝不是藏在意识中的诗意和画意了。因此,虽然人人都具有诗情和画意,并不是人人都能做诗人和画家,而诗人所做的诗,画家所画的画原也不是专给画家和诗人来欣赏,而多半是给非诗人非画家来欣赏。不难理解,懂画的人往往能懂诗,懂诗的人也往往能懂画,正是这个道理。

潘天寿 黄荷

诗和画同源,《诗经》中采自民间的国风,大多数不出自诗人之手,而是远古劳动大众的顺口溜,敦厚质朴,极为美丽。它第一首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就是一幅有背景的花鸟画。至今还令人百读不厌。从古代到现在,成千上万诗人所做的诗,无论翻开哪一部诗集,大体总是诗情画意相结合的。如嵇康的“目送归鸿,手挥五弦”就是一幅很好的古装幽人的人物画。《敕勒歌》的“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就是一幅很好的塞北草原风情画。《江南弄》的“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就是一幅活泼泼的鱼乐图。其他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陆放翁的“此行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不也句句是诗、句句是画吗?又如“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正是一幅很有情趣的山水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等等,更是画意盎然的画了。同样,画家的画与诗的结合,如《缶庐别存》中的诗篇,大部分是在作画后配上的诗,诗意十分浓厚,与画的结合也十分融洽,如“千年桃实大于斗,仙人摘之以酿酒。一食可得千万寿,朱颜长如十八九。”这首题《仙桃图》的诗境界高,气魄大,是一首很精彩的题画诗。又如题《葡萄》一画的“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置野藤中”,也极为精彩。

潘天寿 1947年作 秋菊

然而一个善诗能画的人,在同一时间有诗情画意触发时,并不能同时诗画并作,而是有先有后的,有时由于吟赏名人的诗句,而构成图画,也有时由观赏名画而题上诗。总之,诗画是意境的结合,是从同一个源头而来的,在画家或诗人的手和脑里是统一而不可分割的。

至于诗后附以图画,画后题以诗句,这只是诗与画的表面上互相辉映、互相对照、互相补充、互相引申的处理手法,使人对诗、画里的艺术处理与理解欣赏更深入一层;同时,也起着珠联璧合、相得益彰的综合作用,是祖国传统艺术上的一种特有形式,至为珍贵,这是诗画结合上的又一方面。

潘天寿 1963年作 幽石双禽

一个懂画的诗人在写诗时可以丰富诗的意境;同样,一个画家,如果有诗的根柢,作画时也可以脱掉俗气,增加诗的韵味。不仅诗和画同出一源,广义地说,各个艺术门类都是同出一源的。艺术都是相通的,例如诗和画的关系是相通的,源是同的,自然艺术都是相通的,例如诗和画的关系是相通的,与戏剧取材、组织、唱、做等的关系,也是相通的,与音乐、雕刻的取材手法,同样也是相通的。因此,一个画家不仅应该写诗,如果涉猎一下其他姐妹艺术的知识对于画境的提高是会有帮助的。我也喜欢京剧、昆曲和其他地方戏,这对于我的诗、画,都有很多益处。

潘天寿

一九六一年九月

文字来源:《潘天寿论画笔录》,叶尚青编,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3年出版。

 
免责声明:本文转发网络,仅代表作者、用户个人意向/观点,本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最新推荐